5月20日上午,体育学院多媒体报告厅,我国著名学者崔乐泉、乔凤杰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大餐。
首场报告由崔乐泉研究员带来。他是我国首位体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。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(中国国家体育博物馆)研究部主任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;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“传统体育组”评审委员会专家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、国家体育总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;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副主任委员、秘书长;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崔乐泉研究员在报告中,纵谈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。他首先抛出了什么是中国古代体育?它以何种形态存在?它与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有什么异同?它在世界体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如何评价等议题;然后通过对古典文献与考古资料的互证,对上述诸问题做出实证性的解读。崔乐泉研究员特别回应了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体育的争论,基于大量的史料,他指出:体育是以一种发展的意识形态而存在的,中国古代存在着自己独特的体育形态,要从不同的发展时期和所处历史背景来理解体育。他详细地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体系的形成、中国古代体育例说进行了陈述。
第二场报告由乔凤杰教授带来。他是哲学博士,体育学博士后,清华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体育部副主任、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;亚洲体育政策学会副主席,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常委、武术分会委员;曾任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队首席科研专家。学术研究涉及武术哲学、运动哲学、运动产业研究等领域。
乔凤杰教授从哲学视角讨论了人对运动的意义。他在报告中,首先抛出以下议题:在一般人的观念中,运动是有其固定功能的,而且这早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“常识”。可是问题是,这一“常识”真的靠谱吗?我们知道这一“常识”中所隐含的导向性错误吗?我们知道这一“常识”对于我们思维的束缚吗?然后,他基于这些问题而对人与运动之关系展开的精彩的论述。其核心观点为:运动本身是没有功能的,功能都是人赋予的;运动的首要因素是人。在谈到现代武术到底能不能“打”的问题时,他指出,由于时代的发展,现代武术已经和传统的作为“杀人技”的武艺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系统,现代武术更侧重于修身养性,早已失去“打”的能力,但不能“打”,并不代表武术没有存在的意义,武术将在人所赋予的新的功能领域发挥新的作用。
报告会由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、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带头人张金桥主持。共有50余名师生聆听了两位专家的报告会。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,师生提问踊跃,和两位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。
此前,5月19日,两位专家还分别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委员,参加了我校2015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毕业(学位)论文答辩。